水墨动画 实验出新!这位国美校友这样革新创作形式

中国美术学院2021-05-14 16:55发表于浙江

宁波姑娘刘毅,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如今正从事实验水墨动画创作——简单地说,就是将装置艺术、新媒体等融入植根于传统的水墨动画,在创作媒介和创作主题上都具有实验性。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被纳入刘毅的创作题材。刘毅用一组4个绘画装置分别代表“春”“江”“花”“月”,画面上黑白影像交替、变化生生不息,因为这些绘画装置安装了温感控制程序系统,能让画布产生墨色晕染反应。黑白影像转换,如同昼夜更替,表现出她对宇宙万物及对生命的思考。该作品曾在2020年杭州文博会上展出。新作《无需经营的清晨与黄昏》则由来自中国、塞浦路斯、荷兰、捷克和美国5个国家的专业人士共同创作。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机器学习专家张睿与刘毅一起完成人工智能图像的生成等。刘毅给这个人工智能系统起名为“憨憨”,它能够智能识别刘毅画作中的笔法,对作品做一些局部补帧,让画面看起来更流畅。“我打算把‘憨憨’培养成我的‘大弟子’。”刘毅幽默地说。

刘毅在其杭州的工作室内

2017年,刘毅受邀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示其作品《度口》。她用钢笔墨水染出彩色光晕,利用这种水墨效果做成动画。在展览现场,刘毅将这种光晕效果呈现在墙面等空间,并请观众穿着彩色的鞋套,制造出彩虹般的折射光,通过动画、脚感、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奇异的空间。

《度口》

从2013年创作第一部水墨动画作品起,刘毅一直以逐帧手绘的方式进行创作,用熟悉的水墨代替铅笔。5分钟的动画往往需要画近8000张手稿。为了一个5-6分钟的动画,她至少要画6000-7000张手稿。创作时,她常常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反复思考与实验,然后一“闭关”就是大半年,每天从早上7、8点画到晚上11、12点。

刘毅在透写台上创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寄托着我们儿时的一种共同记忆,令人有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我就在想,我的片子,能不能让观众也产生这样的共鸣?”
刘毅在绘制《天演论》时,使用较厚实的素描纸,结果为制作一个动画作品画了近8000张手稿,家里阁楼塞得满满当当。

刘毅工作室内堆积成山的手稿
她创作一个完整的影像作品,周期常常需要以年为单位计算。目前她正在创作的《无需经营的清晨与黄昏》,已进入创作的第3年,该作品预期将完成2.5万张画稿。

《混沌记》
《混沌记》中裸女洗澡的画面来源于大学时在宿舍澡堂的经历,“每个年轻的身体在流水中完全舒展自己,雾气腾腾中呈现不同的姿态,像是仙女!”

而格子空间的画面则来源于她对于住所对面大楼的观察,“城市里楼与楼的间距其实挺近的,你可以看到每个窗户里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像是一个多屏影像一样。”《混沌记》被澳洲白兔美术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等重要机构收藏。

在内容上,刘毅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与境遇融入作品中,描绘出都市生活中人们所感受到的混乱、迷失与空虚,也引导着人们去关注自己在日常中忽视掉的微小感受。

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她大胆尝试各种笔墨纸材和制作方式,探索出一种既有中国画笔墨情趣又极具现代感的表现形式。

《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
2017 年,打破传统水墨淡雅配色而转向一种油画般艳丽色彩的《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入选并展映于荷兰国际动画节,之后又获得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终审团特别推荐奖”。2018年受韩国首尔美术馆邀请,参加“SeMA南虎”艺术家驻地项目。2019年受邀参加 The Royal Abbey of Fontevraud,Anju艺术家驻地,同年受邀塞浦路斯动画电影节评委,并在塞浦路斯完成个人驻地项目展览。

刘毅展览现场

作品以何种方式呈现,对于刘毅而言非常重要。她将展览现场打造成一个个沉浸式剧场:将30米长的丝悬挂在空中制造一个风场、模拟一个印度的千人洗衣场……“我想打破水墨动画的二维观看,让观者走进来,穿梭其间,去观看,去感受。”

对于刘毅而言,最欣慰的事莫过于在展览现场,看到自己的作品与观众发生一种亲密的关系,听到观众说,“原来水墨还可以这样、动画还可以这样。”


 来 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一条 编 辑 |方   舟 刘雪霏 赵雨岑 审 核 |徐   元